校园心理健康辩论赛
在 5・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热烈氛围中,吉林化工学院大学生心理中心精心策划的 “心辩青春,理破迷障” 心理健康校园辩论赛,于 6 月 6 日在图书馆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代表队凭借对心理议题的深刻理解和出色的思辨能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赛事亚军,成为此次活动中聚焦青春困惑、传递心理成长力量的璀璨之星。
紧扣心育辩题,生食学子深度解码
本次赛事围绕大学生心理成长精心设计辩题,从复赛探讨 “躺平是年轻人的药 / 病”,到决赛剖析 “朋友圈精致人设是自我认同建构 / 群体焦虑源头” 的社交心理,每一个辩题都直击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学院辩手们始终紧扣心理健康内核,凭借专业视角与生活经验,深入拆解青春困惑。
在 “朋友圈人设” 辩题的辩论中,团队紧密结合校园社交实际情况,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精致展示对个体自我认同的积极激励作用,同时也不回避其可能引发的潜在焦虑。他们提出 “理性看待人设,锚定真实自我” 的观点,引发了全场观众对社交心理边界的深入思考和热烈讨论。而在面对 “喜欢蝴蝶该追它 / 种花引蝶” 这一富有哲理的成长辩题时,他们巧妙地以生物专业 “生态构建” 理念为喻,生动诠释了沉淀自我、营造成长环境的重要价值,将心理成长与专业知识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而深刻的思辨能力。
赛场淬炼成长,思辨赋能心途
从 5 月初的学院选拔,到 “11 进 6”“6 进 3” 的复赛突围,再到决赛的激烈角逐,学院辩手们在这场赛事中实现了心理认知与表达能力的双重飞跃。备赛期间,团队成员深入钻研心理学理论,广泛调研校园心理案例,将专业知识巧妙转化为辩论场上的有力论据。在辩论过程中,他们认真倾听各方观点,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定式。
在 “焦虑疏解” 辩题的交锋中,从 “放自己一马是情绪缓冲” 到 “逼自己一把是成长驱动” 的激烈辩论,让他们深刻理解了情绪管理的辩证逻辑。赛后,一位辩手分享道:“辩论让我们明白,心理困惑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学会用理性思维拓宽思考维度。” 这种从 “困惑求解” 到 “认知扩容” 的转变,生动体现了赛事对心理健康成长的赋能作用。
以辩传心,筑牢青春心理基石
决赛现场,学院辩手们在攻防转换间,不仅展现出对心理议题的专业思考,更传递出 “接纳情绪、理性成长” 的积极心理理念。尽管最终止步亚军,但他们在 “朋友圈人设” 辩题中对 “自我认同构建” 的独到诠释,以及在 “种花引蝶” 辩题中对 “沉淀成长” 的坚定坚守,为校园心理健康讨论注入了独具特色的生食视角和活力。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学子们以专业为笔、以思辨为墨,书写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彩篇章。当辩论结束,他们所传递的 “理性解码情绪,辩证看待成长” 理念,正逐渐融入校园心理生态,帮助更多青年在面对心理困惑时,学会运用思辨能力找准方向,以积极的成长姿态回应青春。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王晓宁老师在点评时高度赞扬:“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辩手们将专业思维与心理思辨有机融合,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学科温度,这正是赛事‘以辩传心’的价值所在。”
总结
这场聚焦青春心理的思辨之旅,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比比赛胜负更为珍贵的,是在倾听与表达中拓宽的认知边界,是在思维碰撞中收获的成长启示。心理健康并非一道简单的非黑即白的辩题,而是需要我们用理性与包容去不断探索、用实际行动去悉心呵护的生命课题。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将辩论中的思辨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以理性剖析困惑,以柔软拥抱情绪,成为自己心灵的坚实守护者!
(图文编辑 | 易丹杨 责任编辑 | 宋越 初审 | 刘人宁 复审 | 孙京南 终审 | 孟祥安)